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他经历了传统的旧事物的瓦解,是个过渡型的人物。苏格拉底见证了他的城邦在政治上的兴衰起伏。他在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智者派的争辩中形成了自己的对话艺术。在他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精神上的骚动不安、对传统的怀疑以及在思想上寻找新的方向的企图。对克尔凯郭尔、尼采甚至卡尔•波普来说,在苏格拉底身上,哲学自身是在场的;苏格拉底就是哲学的形象本身,是哲学家的原型。
......(更多)
君特•费格尔(Günter Figal,1949—),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海德格尔协会前会长,“解释学年鉴”主编。主要著作有《阿多诺:自然美作为玄辨的思想》《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马丁•海德格尔入门》《理解的意义》《尼采》《对象性》等。
......(更多)
中文版序 /1
德文版说明 /1
1哪一个形象? /1
引子 /3
柏拉图式的苏格拉底形象 /10
《申辩》的框架 /18
2哲学的虔诚 /27
无神论 /29
神灵 /31
神谕 /34
诗歌 /40
虔诚的实践 /44
3哲学 /49
知识的检验 /51
技艺和诡辩术 /60
苏格拉底的理念 /71
苏格拉底理念论的界限 /85
求助于对话 /100
爱欲(厄洛斯) /113
4政治 /125
哲学作为反政治 /127
爱国主义 /141
5尾声 /147
译后记 /160
引用方式和缩写 /162
参考文献 /165
......(更多)
当我们寻找(哲学)最终的根据时,哲学就显出它的深渊性,因为此当涉及到它自身的可能性时,哲学必须以它的方式展示出修辞性的一面:它的逻各斯必须是以最强的面目出现,而这最好是以哲学生活本身来显示说服力——而要表达的就是一个人如何信赖逻各斯,并全力投入到逻各斯所应当表现的。 “深渊性”:德语的深渊,词干正是原因,根据或根基。
如苏格拉底所说,对逻各斯的恨与厌恶的产生与对人的憎恨的产生是一样的:都是出于过多的信任而产生的失望。憎恨都是由于“没有技巧的信任”而产生的,从一种极端的、毫无保留的积极态度陷入到另一种极端的、愤懑不平的拒绝。
神圣是因为诸神喜悦它而神圣,还是诸神喜悦它是因为它是神圣的
为了显明某道德宣称是有纰漏的,苏格拉底运用了诘问式,即具有逻辑技巧的省察方法苏格拉底运用了何种逻辑技巧以显明某道德宣称是有纰漏的?有三种:(1)他指出道德宣称的逻辑推论;(2)他表明人类有着不一致的道德信念;(3)他指出道德名称之定义的一些反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