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彩之作。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1)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2)重思现代:京派;(3)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民国时代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呼唤了一种地区、全球语境相互交织的多元背景。文化争论、政治纷争和社会动乱等不断变化的地区语境塑造了现代主义,同时帝国主义推动下的全球文化经济潮流也参与了现代性的塑造。这种地区/全球连接最为明显的显现即是半殖民地性。这是一种多重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多层次占领的政治方式。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这种种的外国势力在中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作为我们所处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新殖民时代的标志即是:西方文化霸权将西方自身定位为终极价值的裁定人。同时,新殖民时代的被殖民者又反过来将这种定位内在化,从而使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得以实现。无论是在“五四”一代西方主义的现代主义之中,还是在京派的文化普遍主义那里,亦或是在新感觉派这里,都市西方的视角都参与其中。京派思想家发现中国文化复兴在战后欧洲流行的文明话语中占有相当的合法性。与之相区别,西方主义者对中国传统的彻底否定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新感觉派既不号召否弃传统,也不呼唤有限度地复兴传统,而资本主义现代性是唯一需要他们考虑的因素。 在中国作家遭遇西方现代性之时,一旦作家们去除掉传统的保护层,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被用来代替传统以发挥中介作用。西方主义者通过对自身必能赶上西方的确信来想象一种平等。京派思想家在西方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对西方进行一种有限度的批评,新感觉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看做是不可改变的既定现实。这三种与西方协商的模式构成了三种重要的进程。如果被加以利用,它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进一步反思中西关系的基础。
......(更多)
史书美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较文学系、亚洲语言文化系及亚美研究系合聘教授。其著述除本书外,还有《视觉与认同:跨太平洋的华语呈现》(Visuality and l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以及散见于美国各主要学术刊物的论文。另外还编有《弱势跨国主义》(Minor Transnationalism),《中外文学》各专辑,以及《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专辑等。
......(更多)
目录
序
导论:中国现代主义的全球性视角和地区性视角
第一部分 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
第一章 时间、现代主义和文化权力:地区性的结构
第二章 进化论与实验主义:鲁迅和陶晶孙
第三章 精神分析与世界主义:郭沫若的作品
第四章 利比多与民族国家:郁达夫、滕固等的道德颓废
第五章 他恋(Loving the Other):全球语境下的“五四”西方主义
第二部分 重思现代:京派
第六章 未曾断裂的现代性:对新全球文化的建议
第七章 用毛笔书写英文:废名的著作
第八章 地区语境下的性别协商:林徽因与凌叔华
第三部分 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
第九章 现代主义与大都会上海
第十章 性别、种族和半殖民地性:刘呐鸥的上海大都会风景
第十一章 表演半殖民的主体性:穆时英的著作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与内在性:施蛰存的“色情-怪诞”小说
结论:半殖民地性与文化
附:后来的现代主义——战争岁月及其后
参考书目
序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文摘
一个对民国时代的半殖民现代主义进行理论化研究的学者,又是如何参与进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这场怀旧浪潮的呢?虽然,作为种族上的而非国籍上的中国人,我可以拒绝参与中国的集体怀旧,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中,半殖民地的上海已经成为了美国学者所思考的重要怀旧思潮的场所,众多会议和大量书籍都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上海的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时髦话题。在一次有关上海的会议上,我曾经问了一个颇具自我指涉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如此钟情于研究旧上海。我得到了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回应。如果说在中国学者和中国的集体怀旧之间存在着某种共谋的话,那么,这些怀旧行为的性质也必然是各不相同的,因为这受到了各人不同的主观立场的感染。由于出生在国外,且接触过20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的现代主义,我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被多样的殖民主义经验所影响,且更具自省色彩:中国台湾的现代主义是如何被国民党的疯狂反共行为所支持,且使得西方文化的魅力得以加强,西方的现代主义得到承认;在战后韩国疯狂的现代化浪潮中的成长经历,使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文化表述;而我获得的英美文学学位则为我的这项中国现代主义研究提供了知识准备。
......(更多)
作为一种文学种类,“色情·怪诞”小说很显然地站在反现实主义的立场之上。它对自然景物进行强制性的处理,以使其成为扭曲的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射。
上海的资本主义诱惑呈现为一种消费幻觉,而施蛰存小说的主人公却往往囊中羞涩,只能在视觉层面上获得某种震惊的体验。在这个意义上说,视觉在都市男性的经验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在施蛰存的作品中,视觉呈现为荒诞的幻觉式的外在投射和心理投射,呈现为一种错觉、叠影和扭曲,表现出扭曲和过度敏感的特征。施蛰存将之命名为“幻想的视觉”或“visual complex”。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