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一书是汉学家薛爱华的代表作之一,本此再版,邀请译者对全书进行了修订。
《朱雀》考察中古中国的热带地区——南方(南越),包括岭南和安南之地,是如何呈现在唐代人的诗文创作、生活习俗以及历史文献之中的。在中国传统的意象谱系中,南方正是以朱雀为象征的。全书十二章,触及中古时期南方形形色色的名物与意象,这些古灵精怪的“南方意象”,超乎现代人的想象,将唐代人的中世纪世界渲染得,既似一个实有的境界,又似一种想象氛围。
--
今天富饶的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和毗邻的安南(大部分北越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唐代时还是一片边远地区的“蛮荒化外”之地,旧称“南越”。本书即是关于这片神秘而燠热之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作者“遵循了上帝造物及从诺亚方舟登岸时的顺序”,逐一描述了中古南越引人注目的自然风物与山川地貌:从天空到海洋、岩石、河流、植物、野兽与鸟类,当然还有历史地理、区域分布、语言、人种、宗教、气候等。
作者卓越的历史语言文献的功底与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广阔视野,使得本书集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与名物研究于一体;而唐代诗文与笔记史料中所呈现的中原唐人对南方土著的人文、宗教、风土、名物的认知与想象,使得本书不是在展示“博物馆抽屉中的一些标本”,也不是把历史“观念化”,而是要真正地复苏并认识那段历史,在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中,试图探究这种南方的气味和感觉——以朱雀为象征——如何激发了在南越的唐人的想象力。
......(更多)
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1913—1991),美国著名汉学家和语言学家,20世纪下半叶美国唐代研究乃至整个西方唐代研究的领军人物。193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士学位,攻读人类学;1947年获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直至1984年退休。曾出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并长期主编《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AOS)。
薛爱华深受传统欧洲汉学影响,重视历史语言文献的研究,加之其在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方面的丰厚学养,使他的中国中古研究呈现出开阔的视野与多视角融合的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有唐代的社会文化史(尤其是物质文化研究)、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原汉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的融合、道教与文学的关系等。
......(更多)
代译序
四裔、名物、宗教与历史想象: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及其唐研究(程章灿)
绪论
中古汉语的拼写/江南/南越/岭南和安南/蛮人和华人/仙/灵/克里奥人
第一章 南越:前景与背景
现代民族/古代民族/古代占婆与高棉
第二章 华人
重新征服/道路与城市/士兵/官员/迁客逐臣/克里奥人
第三章 蛮人
撩人及其他/暴乱/背叛者/占婆人/其他外国人
第四章 女人
第五章 神灵与信神者
道教徒/佛救徒/鬼神/妖怪
第六章 世界
造物者/地气/自然观
第七章 天与气
星辰/季节/风暴/赤天/瘴气
第八章 陆地与海洋
陆地/海洋/山与洞穴/河与泉/描述与欣赏
第九章 矿物质
第十章 植物
热带森林/神奇植物与有毒植物/有用植物/食用植物/芳答植物/观赏植物
第十一章 动物
无脊椎动物/鱼与娃/爬行动物/龙及同类/埔乳动物/鸟类
第十二章 朱雀
南方的气味/南方的滋味/南方的声音/南方的色彩/朱雀
附录一 本书出现的州名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修订说明
......(更多)
像瑶人一样,他们散居在岭南(包括海南)和东京地区的山顶上,当地人称之为Meo(苗),不过他们自称Mhong(蒙)[1]。他们是比瑶人更晚近的移民,被认为在元明时期才来到这里,被挤压到更高、人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2]。他们从事原始农业,崇拜狗和老虎,大多数人住在吊脚楼里(瑶人住在平地上),独立,性观念开放,喜欢他们的小马[3]。
待站到秦淮河边,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不新鲜的味道,把他吓了一跳。这河以这种突如其来的方式让他失望了,水不仅是浑,而且黑得发亮。
泰勒比别的男人,对爱也许比别的男人要的跟多一些。十年前做了鳏夫,这个痴情的男人,一度认为自己失去了爱的能力。虽则性的能力,还保持得很好。但是,也仅此而已。如同手边的床头灯,灯泡在亮,也还是需要一定灯罩,才成其为灯。爱就是这顶灯罩,性的美感也在它,也全依赖它。起码,泰勒是这样想的。
云和在旁边看着,突然间也有些辛酸。恍惚间,眼前是二十年前的自己。怀抱了一双小儿女,跌跌撞撞地走在人头涌动的扬子江边上,引着颈子,望江那边开过来的救命的渡船。她擦一擦眼睛,为了让自己看得更清晰些。是的,好在,现在他们都长大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