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魂婆》是意大利新生代作家米凯拉·穆尔嘉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意大利撒丁岛的索莱尼村庄,这里依然保留着古老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村民认为,连接出生与死亡的是一个人,而送魂婆就是慈悲的天使,是人们在临终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整个村子既怕她,又敬畏她,但他们明白,就像只有一个女人能将生命带到世上一样,也只有一个女人能将生命带走。
玛丽亚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六岁时被年过半百的裁缝波纳莉亚收养,两人由陌生逐渐亲密。一场意外却让玛丽亚醒悟到波纳莉亚就是村里的送魂婆,从而远走他乡,来到现代大都市都灵,努力寻求爱和认可。不过一纸家书让她重新回到索莱尼村,等待着她的是病入膏肓的波纳莉亚,她承受着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折磨,但始终无法咽气……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命运都有办法攫住我们。
一举囊括六项意大利重要文学奖
入围2013年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
一个多出来的孩子,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妇,两个人命运的纠葛,交织为一幅关于生命与死亡的世俗图景。
媒体和作家评价:
备受赞誉的《送魂婆》,用细腻的文笔展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意大利乡村一幅生命和死亡的世俗情景。在那个年代,家庭的束缚和责任仍然决定着命运的起伏。若想获得不同寻常的感动,必读这本书。
——英国《女性第一》杂志
精心雕琢的散文,时而散发出优美的诗意……小说中处处透着人性、诗意和满满的感动。
——《历史小说评论》
一部真正的佳作……写作优美……唤起人们美好的想象。
——莉兹·延森
......(更多)
米凯拉·穆尔嘉(1972- ),意大利新生代作家,生于意大利撒丁岛的卡布拉斯,18岁时按照撒丁岛的传统被别的家庭收养,成为“灵魂的女儿”。曾进入技术学院学习技术,又进入奥里斯塔诺教区的宗教研究所学习神学,后来在奥里斯塔诺的中学和语法学校教授宗教研究六年。
穆尔嘉才华横溢,出版过不同风格的作品,内容大部分体现了她对女性问题的关注。第一部作品出版于2006年,讲述了一个刚毕业的年轻女孩进入电话呼叫中心后发生的各种悲喜剧,曾被改编为戏剧搬上舞台,后被意大利导演保罗·维尔奇改编为电影《明天会很好》,广受关注。2008年,穆尔嘉就其出生地撒丁岛写了本游记《撒丁岛之旅》。
出版于2009年的《送魂婆》是米凯拉·穆尔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意大利斩获六项重要文学奖,包括坎皮耶罗奖、莫利内罗奖、库内奥新小说奖、维亚达纳奖、朱塞佩·德西奖和超级蒙德罗奖,销量超过35万册,随即成为国际畅销书。
......(更多)
......(更多)
他那摸个不停的动作让人联想到老爱舔毛的小狗 Pisittu ..... 小狗的意思
“哪天才能脱下丧服,伯母?” 老人手中的小背心裙快缝完了,她仍旧低着头。 “这算什么问题…不觉得悲痛,就可以脱下麦服了。” “所以丧服是为了让人看见你的悲痛…”玛丽亚爱道,以为自己弄明白了,交谈声渐渐消失在宁静而缓慢。穿针引线中。 “不,玛丽亚,丧服不是为了这个。悲痛是赤裸裸。而黑色是为了掩盖它,不让人看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