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式凝的一生就似是電影劇本,一幕幕情節甚至比電影更充滿戲劇性、戲味和張力。
觀者並不知道是否該為女主角惋惜或心痛,因為她是多麼堅定地稟承著她對關係的想像,即使她愛上的是一位男同性戀者,她認為純粹的愛可以跨越一切:不計付出和回報,不論是性取向、別人的阻力、社會的框框抑或政 治和生活環境的轉變、分離。雖然結局並不圓滿,何式凝自有她的看法和提升,沿用新的方式,繼續「以藝術拯救愛情,以談笑創造希望」。
這一部由當時人親身表述的自傳,會告訴你情愛歷史與個人歷史密不可分。研究情慾和性別議題的她,以二十年時間,與同一位男人去歷劫關係的可能,放在書首,自然是她生命之重。第二章關於她的線人父親與家庭,描述成長於資源匱乏的年代以及父母親不和諧的家庭氣氛下,如何形成了她緊張和多愁的性格;及後在修女學校的嚴厲壓迫下,她學會收藏真實情感,卻建立了無畏權力,反抗不公義的剛烈特質;她敢言更敢做,提倡多元關係,對婚姻抱有懷疑態度,除了在生活的選擇有所印證,也學術研究範疇確立出一套論述,這些,均一一在書中以最坦承的筆觸細表。
走了大半的人生路,何式凝對疾病和死亡也有親身體會。子宮切除、跌斷手臂,敲響死亡之門,卻令她變得更積極地尋找別的途徑去述說何式凝的故事。
而《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正正是她的終極嘗試。留手不留情,前塵往事,被她爽脆俐落地道來,肯定痛苦的價值,苦痛才有價值。
名人推薦
陳可辛
我們都曾經當過別人愛情電影裡的「臨時演員」,
何式凝這個臨時演員,卻當了三十年。
林愛華
不別扭的自述,半百人生,卻仍存赤子之心,難得,面對自己或朋友,也沒「手下留情」,更難得。
黃耀明
式凝,當你提到電影「致褒曼的情書」時,我就想起很多時候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不斷重覆灌錄同一首歌,不斷重覆拍攝同一部電影。或者將所有的恩怨愛恨用千百種方式書寫出來時,最後它真的會昇華為給你自己和你的褒曼的終極情書。
你的大片快要首演了,我坐在大堂正中為你鼓掌。
郭啟華
在學生、同袍、朋友、聽眾、讀者眼中,她是良師、烈女、強人、才女、蕩婦。我們看到的總是她的強悍,但其實她從不掩飾自己的脆弱。或許很多人會問,幹嘛她要在五十歲時來跳一次脫衣舞? 是的,這其實是一場自己跳給自己的看的脫衣舞。看不順眼的,請過主!
......(更多)
何式凝博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性別及性欲研究專家,近作有與曾家達合著的Sex and Desire in Hong Kong和《情欲、倫理與權力:香港兩性問題報告》。
她拍攝紀錄片,建立新的社會研究方法。其中三部片入選米蘭Sguardi Altrove電影節 (2010)及 Davis Feminist 電影節 (2011)。
2011年與盧秋彭成立 Project Second Spring。近作收錄於【母女對對配】,作品包括 Twins Café 和《愛與罰》。
除了教學和研究,何式凝曾主持多個電臺節目,包括《形形色色何式凝》, 《黃色訊號》, 《一箋茶論盡天下》, 《自由風,自由Phone》,《今夜陽光燦爛》, 《有武心情》,《顏式生活》,《講東講西》, 建立另類粉絲群。
何式凝博士個人網站:
......(更多)
......(更多)
不過,中學時期的經驗,讓我更清楚地看到,帶著亞洲式專制的殖民主義,能如此粗暴,因為它根本公然摒棄任何表面功夫。在這種制度下,我們沒有言論自由。更準確地說,我們根本無法發聲。你沒有表達負面意見的資格。這甚至是與極權無關,只是潛在的恐懼使我們不可能表達自己。我們太明白必須壓抑感受,表現良好。否則,每天都有無窮的後患。我們會受罰、被欺凌、被放逐和被人看不起。
辉令我认清我在追求一种怎样的爱。成长期的我,接触了天主教的规条和新教徒的道德观念,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普遍贫穷,我看着家人为了想要得到更丰裕的物质而苦苦挣扎——这些背景都令我无法满足于充满算计的爱。我觉得生来就有一种使命,要从心里出发去爱,超越一切外在的环境因素,而不是因为方便或得到优裕条件而爱。不消说,在这议题上,性不是那么重要的一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