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吃着吃着就老了

吃着吃着就老了
作者:陈晓卿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年:2024-01
ISBN:9787549641895
行业:其它
浏览数:9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美食的终极意义在于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非常主观的,有时候和食物本身相关,有时候和生活经历相关,吃家常菜得到的满足感,吃燕鲍翅并不一定能得到。——陈晓卿

★《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的舌尖寻味故事,一本掏心掏肺掏胎记的诚意之作。

-凭借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陈晓卿开创了美食纪录片这个新品类,他也被亲切地称为“国民饿爸”。一个看到食物就两眼放光、在大街小巷遍寻人间至味的人,永远可以让你吃得更香。

★人生百味,以余味定输赢。一部吃透人生的随笔集。

-围绕食物的人生故事集,以人生经历为经线,以对食物的认识和态度为纬线,跨越一个吃货的一生。“食物承载着记忆,见证着岁月,我们探索食物,其实都是在寻找自己。”

-饭桌旁“快乐的饲养员”、小脏馆子里的人间烟火味、只有至亲才懂得的私密饮食偏好,吃什么、怎么吃都不及和谁吃来得重要,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保卫食欲,就是保卫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在“吃”里找到归属。

- “夜幕深处,高楼背后,总有一家不知疲倦的小饭馆在等待着我们。这种侥幸心理,有时竟有些信念的意味。”

-“晚上加班,在夜色里回家,总在这里打一转,跟江Sir聊两句天,听他骂骂人。小店非常简陋,但每到此刻,我觉得生活无比真实。”

★一次故乡和世界间的寻味之旅,“国民饭搭子”陈晓卿带你一起吃点好的。

-在菜市场感受城市的呼吸,泡一个笑靥如花的馍,去“每位十元”的粉店和老板辩论柳州米粉的粗细,纠结豌杂面的完美吃法。对日常食物了解得越多,越能自信地当个扫街嘴,在弥漫着酸笋味道的空气里,传递至味在人间的美食哲学——“美食不是小众的,它藏在大多数人的一日三餐里。”

★罗永浩作序推荐!

-“这本书以一贯的高水准,讲述了陈晓卿老师最擅长,我们也永远看不够的主题:好饭好菜,吾土吾民。爱吃的人,永远是最好的人”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陈晓卿老师的粉丝,一定不要错过这本掏心掏肺掏胎记的诚意之作。”——罗永浩

【名人推荐】

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在说,人类社会下一个大的下行周期就要来了。如果他们错了(毕竟他们确实常常出错),我们就看完这本书到处去找好吃的,继续火热地生活;如果他们是对的,那就让这些暖乎乎、香喷喷的文字,抚慰着我们渡过这段艰难的岁月吧。——罗永浩

我一直觉得陈晓卿的美食文章比他导演的美食纪录片更好看,因为一个纪录片由于各种原因很难让他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但文章却可以由他任性地掌控,虽然信马由缰,却原汁原味原生态。原来陈晓卿可以更有才!——白岩松

陈晓卿是我相信得过的美食家。——蔡澜

是的,最好吃的是人。晓卿既是喜好吃的人,又是能让任何一个饭局变得好吃起来的人。从这个角度讲,晓卿是最好吃的人。——冯唐

吃喝有道,写字有气。各人笔下有各人的气,这个不服不行。论写吃,有人霸气侧漏,有人镬气狂喷,有人傻气直冒,有人酸气逼人,陈晓卿的气,是地气。陈晓卿的地气,不是从地里冒出来然后被他一弯腰接住,而是酝酿于丹田,厚积于舌根,薄发于舌尖,逆向地深入泥土,深入地表,深入人心。——沈宏非

【内容简介】

《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的舌尖寻味故事。

一部吃透人生的随笔集,一本掏心掏肺掏胎记的诚意之作。

从十七岁出门远行,进京上学,到误打误撞成为一个美食纪录片导演,再到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吃货,漫漫人生路,每个阶段都有与食物相关的记忆。

年少时候,好吃是六毛钱的缸贴子,邻居家的西瓜酱,第一次下馆子时把嘴巴烫出泡的萧县羊肉汤,这些是刻在基因里的叫乡愁的东西。一个外地务工人员的北京记忆,是难过时府右街的延吉冷面,寒夜里24小时的马华,以及人手一把肉串,喝着工业啤酒,聊着维特根斯坦的岁月。

食物,连接着故乡与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在“吃”里找到归属。美食并不小众,它藏在大多数人的一日三餐里。说到底,于勒叔叔的生蚝和父亲病榻前的萝卜丝汆丸子并没有本质区别——你吃到的,就是最好的。

......(更多)

作者简介

陈晓卿

纪录片导演、制作人,美食作家。

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学)。1991年开始拍摄和制作纪录片,作品有《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森林之歌》等,屡获国际大奖。

2012年开始,领衔制作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引发现象级热议,轰动海内外,开创了美食纪录片这个新品类。

2017年,创办稻来纪录片实验室,陆续推出《风味人间》《我的美食向导》等头部美食文化作品。

......(更多)

目录

“爱吃的人,永远是最好的人” 罗永浩

自序 我姓陈,吃人陈

辑一 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

十七岁的远行

一坛酱,四十年

缸贴子

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最好的早餐

弯腰青

荠菜花

父母一辈的白芋粥

回故乡的三餐

食物的分贝

辑二 像首都人民一样吃

寒夜觅食

一个人的面馆

不一样的怀旧

周瑜小馆黄盖客

清真寺旁的早餐

干瘪味蕾记忆

三里河东三里河西

面的街

平民食物的背影

卤煮的细节

留住手艺

辑三 螺蛳道场,至味江湖

在菜场感受城市的呼吸

咸淡水浸润的疍家美食

一份鱼饭的接力

那些让人穿越到宋唐的味道

面,不能承受之小

泡一个笑靥如花的馍

有“根”的食物才有生命

特色菜口味菜

螺蛳壳里的道场

至味在江湖

辑四 如何吃好一碗豌杂面

岁月行色高邮湖

于勒叔叔的生蚝

月饼琐记

小海鲜有多小

如何吃好一碗豌杂面

菜单背后的乾坤

萝卜白菜的最终胜利

失败的物种入侵

六月黄:蟹农、商家与老饕的合谋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主食

辑五 最好吃的是人

吃着喝着聊着,就老了

跟沈公吃本帮菜

寿司善之味

豆腐干文章

儿行千里

那些笑脸

在食物里找到人生的注脚

罗朗的功课

所谓美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逢

辑六 我是怎样没有成为美食家的

我是怎样没有成为美食家的

一人分饰两角

冷面的辩词

人间烟火

从此站起来了

一道菜主义

荤腥的妄念

粥粉面饭入梦来

回友人信

年夜饭之味

萝卜丝汆丸子

......(更多)

读书文摘

食物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黏合剂,能吃到一起的人值得珍惜。

“人的口味就是这样,有时像岩石般顽固,有时又像流水一样豁达。”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