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诠释性的,它通过勾勒出布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的轮廓,向人们展示了布迪厄著作的广博体系和内在理路;第二部分是分析性的,主要是在芝加哥大学研讨班所展开的精心构思的对话内容,在这一部分,布迪厄澄清了他的理论研究实践和经验研究实践的全部重要之处,并对这两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反思;第三部分以巴黎研讨班的讨论为基础,为1988年春天布迪厄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中心为他的研究生讨论课所做的导论性质的发言。在这些讨论课上,布迪厄没有灌输某一组概念,而是强调一种产生社会学创造力的一般性倾向,他倡导并采纳了一种总体性的自我指涉教学法。
......(更多)
作者简介: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法国当代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一,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曾任法兰西学院院士。他早年学术生涯一直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在批判性地思考了索绪尔的理论命题之后,他开始探索一种有关文化实践的理论。代表作有:《区分》《国家精英》《再生产》。布尔迪厄去世时,法国总统希拉克发表文告,称他为最具才华的知识分子之一,继涂尔干和韦伯之后使社会学出现新的改观,向众人指出“文化的时代并非经济的时代”。
......(更多)
作者前言一
作者前言二
第一部分 迈向社会实践理论:布尔迪厄社会学的结构和逻辑
第二部分 反思社会学的论题(芝加哥研讨班)
第三部分 反思社会学的实践(巴黎研讨班)
附录
布尔迪厄著述索引
布尔迪厄著作年表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致谢
译后记
校订说明
重订补记
......(更多)
因此,工人、妇女、少数民族和研究生们的屈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或自党地向经营管理者、男性、白人和教授们的无情力量作出退让;正相反,这种屈服源于他们的惯习与他们身在其中,进行实践的场域之间无意识的契合关系,它深深地寄居于社会了的身体的内部。事实上,它体现了社会支配关系的身体化。
符号暴力就是:在一个社会行动者本身合谋的基础上,施加在他身上的暴力。 社会行动者对那些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暴力,恰恰并不领会那是一种暴力,反而认可了这种暴力,我将这种现象称为误识。 性别支配是符号暴力的典型体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