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译自《铃木大拙全集》第十一卷。岩波书店,1981。
书由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学讲授“禅与日本文化”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旨在向西方人士阐释禅宗如何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内容涵盖了代表日本民族文化特点的艺术、儒教、武士道、剑道、俳句、茶道以及对自然之爱。[1]
铃木大拙认为,禅在日本人的性格塑造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整个大和民族的文化都与禅息息相关,离开了禅,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涵。
“从本质上看,禅是一种见性之法,并为我们指出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
“禅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来自于个人的经验事实而不是什么书本知识。”
“所谓个人的体验,乃是抛开任何媒介物而直接地把握事实。”[1]
——铃木大拙
......(更多)
铃木大拙于明治三年(1870)出生在日本石川县金泽市。本名铃木贞太郎,大拙是他的居士号。年轻时曾随今北洪川与释宗演两位禅师学禅。1897年留美,凡十一年。回国后历任学习院教授,东京帝国大学讲师,大谷大学教授,并开创“东方佛教协会”。1911年与美国人贝特蕾丝.雷恩结婚。后曾被授予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并夏威夷大学法学名誉博士称号。他曾三次参加世界东西哲学家大会,在美、英各大学讲授《禅与日本文化》等课程。1949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1964年九十四岁时荣获泰戈尔奖。1966年7月10日(享年九十五岁)逝世于东京圣路加医院。
铃木大拙一生著作甚丰,日文著作有《大乘佛教概论》、《禅论三卷》等数十部,1927年另以英文刊行《禅论文集第一卷》,此后陆续刊行英文本禅学著作数十部。他凭着流利晓畅的英文功底及对禅佛学的透悟,极力向西方介绍大乘佛教尤其是禅宗,使欧美思想界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东方思想的精髓,对世界思想影响颇深。铃木大拙因此被称为“世界第一禅者”和“东方的圣人”。
......(更多)
日本的艺术显著特点之一是非对称性。这个观念显然源于马远的“一角式”。最直接大胆的例子就是佛教寺院的建筑设计。山门、法堂、佛殿等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直线上,但次要或附属的建筑物,有时甚至更重要的建筑物,并不对称地分列主轴线两侧,后者依地势特点不规则地分散各处。只要到山间里的寺院,例如日光寺'走一走,就很容易看到这个特点。可以说,非对称性是这类日本建筑的特色。
另一首诗这样写道: 朝颜开一日, 青松活千年, ニ者皆圆满。 这里没有宿命论调。每一刻都与生命共呼吸,在松树间,在牵牛花中。当下的价值无法用千年或是某一日来衡量,只能以当下来衡量,因为每个当下都是绝对的。因此,美不会被宿命论或是瞬息性等思想所破坏。
日本人不喜欢犹豫不决、拖泥带水地迎接死亡,而喜欢像被风吹落的樱花般转瞬即逝。日本人对待死亡的态度的确与禅的精神是相一致的。日本人也许没有什么关于生命的哲学,但却绝对有关于死亡的哲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