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是卡普钦斯基横越俄罗斯的私人报告,这部纪实文学是卡普钦斯基倾尽全力与心血的著作,为读者全方位、多视角地解析了俄罗斯的过去。一路上,卡普钦斯基接触到的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他捕捉了苏联即将解体之际,那片土地满载的冲突与情感,以及人们对于未来的恐惧与希望。这份“报告”见证了冲突,见证了苦难,也见证了希望。
卡普钦斯基是波兰新闻和文学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这部纪实文学是他横越俄罗斯的私人报告。20世纪的开头以苏俄的革命开始,又以苏联的解体为尾声,有关苏联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可这部纪实文学却是卡普钦斯基倾尽全力与心血的著作,为读者全方位、多视角地解析俄罗斯的过去。
......(更多)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波兰新闻和文学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四十余年驻外记者的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及六十多个国家,特别是深入拉美、非洲、中东等人迹罕至的蛮荒地带,他更亲临火线,发回大量弥漫着硝烟的真实报道和照片。他一生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次被判死刑,四十余次被关押。作为作家,他创作了二十余部文学作品,六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誉为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主要著作有《生命中的另一天》(1976)、《皇帝》(1978)、《伊朗王中王》(1982)、《帝国》(1993)、《太阳的影子》(1998)、《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2004)等。
......(更多)
前言
初遇(1939—1967)
平斯克 1939
西伯利亚铁路 1958
南方 1967
鸟瞰(1989—1990)
第三罗马
大教堂与宫殿
亲眼所见,泪流满面
沥青山上的人
逃离自我
沃尔库塔,冻僵在火中
明日,巴什基尔人的反抗
俄罗斯的神秘
跳水洼
浓雾笼罩科雷马
克里姆林宫:魔法山
困境
中亚,海的泯灭
波莫纳小城德罗霍贝奇
归故里
余波荡漾(1992—1993)
余波荡漾
......(更多)
尽管各门各派的许多后现代主义者在拒绝现代主权逻辑方面毫不含糊,可他们大都对这种逻辑同时蕴含的解放潜能感到迷惑不解。或许这正是因为他们不能认识今天已取而代之的权力形式。当后现代主义者把自己的理论展现为政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时,他们只是在将刀剑挥向旧敌人的影子……危险在于关注旧的权力形式,它的头一直都朝向后方,这样它很容易跌入新权力张开的臂膀。
但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千岛群岛是帝国的一部分,而建造帝国是以这些妇女缺吃少穿、穿破洞的鞋子和住冰窖般住房的代价换来的,更悲哀的是,是用她们丈夫和儿子流血牺牲的代价换来的。现在要归还它们?绝对不能归还!永远不能归还!
莫斯科贫穷年迈的妇女走出买面包的队列,放弃买面包而是走到大街上振臂高呼“我们坚决不归还千岛群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