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奥斯特自传作品,穿越层层迷雾,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的神秘追寻。
......(更多)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生于纽约。小说家、诗人、翻译家和电影编剧。曾和王颖合导电影《烟》。《纽约时报》曾将他形容为“穿上胶鞋的卡夫卡”。其作品《纽约三部曲》、《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曾引起文坛热烈讨论,作品中接合了欧洲风味的前卫、感性,笔端带点忧郁,文体清澈,并擅用嘲讽式的象征主义。此外,他经常运用文学游戏使故事生动,并在每一本新书中鞭策自己彻底重塑风格,是勇于创新的当代作家之一。
......(更多)
于是记忆,与其说是我们身体里的过去,不如说是我们活在当下的证明。如果一个人要真正地存在于他的环境中,他就必须不想着他自己,而想着他看见的东西。他必须忘记自己,以便存在于那儿。而记忆的力量便出自那种遗忘。这是一种活着的方式,于是什么都不曾失去。
把玩词语只是在检验思想起作用的方式,在思想意识到的时候反射出世界的一小部分,同样地,世界不只是居于其中的事物的总和,它是事物间关联的无限复杂的网络,因为在词语的诸多意义中,事物只在相互关联时才呈现意义。
因为世界是可怕的,因为世界可以令人除了绝望之外一无所有,而这绝望如此完整,如此决绝,以至于什么都无法打开这牢狱之门,这便是绝望。
当受到压抑的幼时情结因某种印象而复苏,或者当已被克服的原始信仰似乎又得到证实时,我们便会体验到诡异。
某一天,生命犹存......然后,死亡不期而亡,如果我不快点行动,他的整个一生将会随他消逝。
如今七十多岁,记忆力衰退,脸上的皱纹如同半合的手掌。
要寻求真理,就要准备好遇上意外,因为寻求真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寻到真理之时亦会令人迷惑不解。
带着顽童般的,自贬式的大笑,仿佛觉察到了欲望的荒谬和食物给予他的无从否认的愉悦。在那笑声里一切变得荒谬而清晰。世界被从里到外翻了出来,被冲走,然而又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戏谑重生,对于自身的荒谬性不自知的人,在那个世界里没有立足之地。
而假如思想不能对物理证据做出反应,那么当它面对感情证据时又会如何?
记性好的人不记得任何事,因为他什么也没有忘记。
记忆:一个空间,一件事在那里第二次发生。
在非同寻常的现实面前,意识取代了想象的位置。
没有人会在星期天早上八点打电话来,除非有不能等的消息,而不能等的消息总是坏消息。
......(更多)